2025级口腔医学(10030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25-09-05  点击数:

一、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学科创建于1984年,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成为中国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力量之一。依托同济大学深厚的医学教育传统与科研实力,学科构建了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体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重要的高级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口腔医学学科连续位居全国前列。

学科下设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学科体系完备。拥有一支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中84%拥有博士学位,25%具备海外留学背景,教材建设与教改成果丰硕,20人次主编和参编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累计出版教材和著作58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

学科依托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牙颌组织修复再生医学实验室、同济大学口腔医学生物样本库等多个科研平台,聚焦口腔医学前沿,围绕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牙颌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牙颌发育及咀嚼运动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牙颌面畸形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新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各类人才项目,年均发表SCI论文50篇,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口腔医学会三等奖及上海市口腔医学会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上海市同济口腔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拥有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上海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实践平台。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科研、临床与综合实践能力,就业去向包括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相关产业机构等。研究生就业率连年100%,获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未来,学科将持续推进“医教研”融合,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口腔医学学科不懈努力。

二、学位类别、培养层次及授予学位

学位类别为学术学位。培养层次为博士研究生。本学科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三、培养定位及目标

培养具备深厚学术底蕴、原创精神和扎实科研能力的口腔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能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手段、实验方法解决口腔医学中的科学问题;有敏锐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跟踪学术前沿,对所研究的领域有创造性的新成果或见解,表明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四、培养方向

1. 口腔基础医学

口腔基础医学是研究研究口腔颌面部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发生发育、生理功能、组织修复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学科。

口腔种植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牙齿及骨的发育及矿化机理,以及种植体骨结合与骨改建机制、促成牙及成骨材料、骨免疫调控、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防治等。

2. 口腔临床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是对口腔颌面部疾病、缺损、畸形等进行预防、诊疗、康复和研究的口腔医学学科。

(1)口腔种植学研究:主要研究牙列缺损与缺失的修复方法,围绕人工牙种植体的植入、种植体设计与骨结合、骨结合的形成与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稳定性、种植体周软硬组织替代材料应用及效果、种植修复设计与功能重建及机制等方面展开。

(2)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主要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部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

(3)口腔正畸学研究:主要研究各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并研究青少年颅颌面生长发育及相关牙颌畸形的形成机制,并利用各类矫正方法矫治牙颌畸形,恢复口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4)口腔修复学研究:主要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研究口腔和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采用人工智能、微创、美学等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装置、矫治器、种植体或修复体,以恢复、重建或矫治各类口颌系统的缺损或异常,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

(5)牙体牙髓病学研究:主要研究牙体硬组织、牙髓组织、根尖周围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6)牙周病学研究:主要研究牙周组织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牙周疾病病因、发生发展、诊断和防治,以及牙周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

(7)儿童口腔医学研究: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及少年为对象,研究口腔颌面部牙齿、牙列、颌骨及软组织的形态、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儿童及少年时期口腔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和预防。

(8)口腔粘膜病学研究:系统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及预防,范围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疾病管理等范畴,与机体全身状态关系密切。

五、学位标准

本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包含思想素质标准、课程或学分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学位论文标准、发表学术成果标准等内容,申请学位时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1.不存在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行为,且攻读学位期间不存在严重违法行为;

2.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修满学分;

3.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4.满足所在学科申请学位发表学术成果标准;

5.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发表学术成果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正式学术期刊发表(或录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研究性SCI论文。

(2)学位申请人中期综合考核优秀,已有1篇论文发表,另1篇论文已投稿进入审稿流程(2篇论文中至少1篇研究性SCI论文),学位论文经2位专家盲审均达到90分以上,且由学科委员会指定的3位教授职称专家均认定该学位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每名学生仅限申请一次。

备注:(1)第一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共一第一),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并为在学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2)申请学位所提交的学术成果均不得包含发表于Oncotarget,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Tumor Biology, Medicine期刊的论文。

学制、培养方式相同的境外学生按照本学科学位标准规定的学业要求、学术水平执行。具体按《口腔医学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执行。

六、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训练、学术交流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鼓励导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

七、学制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

八、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学分

公共必修课

4

公共选修课

0

专业必修课

4

专业选修课

2

必修环节

10

补修课

0

总计

20

九、培养与考核环节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中文撰写,使用外国语言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可用相应外国文字撰写,须有中文摘要且不少于3000字。

1. 博士生资格考试: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学术研究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资格考试由各教研室组织,以学术报告会形式进行答辩,一般不迟于第3学期完成。所有博士研究生均须通过资格考试,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选题阶段。首次未通过者,需在至少3个月后参加第二次资格考。具体细则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生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执行。

2.论文选题:研究生在正式撰写学位论文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选题报告,参加选题评审会。学术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选题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选题报告会前,须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表格的填写。考核小组由学科专委会或博导为主体组成不少于5人的评审小组(博导人数不少于1/2,且其中1名为小组负责人),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第一次不通过者,可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选题。具体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论文选题工作规范》执行。

3.中期综合考核:此环节为所有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是专家对培养质量把关的关键考核环节之一。在研究生培养中期,对研究生思想素质、学业进展与专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查找问题与不足,为后续课题研究和论文工作打牢基础。中期综合考核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4学期完成。由学科专业专委会主任、院系党政领导组成不少于5人的考核小组。博士生应填写《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中期综合考核记录表》,并向考核小组提交学术成果情况等材料。成绩为优的比例≤40%,成绩为良的比例≤40%,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中期综合考核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具体细则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中期(综合)考核工作规范》执行。

4.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此环节为所有博士研究必修环节。博士生须定期组织公开的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重点汇报总结取得的重要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导师(组)给予指导和督促,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预答辩前至少完成6次。具体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实施办法》执行。

5.国际学术交流: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具体包括:出国访学、联合培养、出国培训、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实习、科研合作、参加国际比赛等,也认可线上参加等形式。具体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管理办法》执行。

6.预答辩:此环节所有博士研究生须完成。预答辩是对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师、导师组成不少于5人的预答辩评审小组,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隐名预评审。具体按《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细则》执行。

7.论文相似性检测: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预答辩后,经导师审批通过,参加同济大学规定的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简称查重)。论文查重一般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2-3个月进行,检测报告中“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总文字复制比”等参数小于预警线,认定为查重通过。查重通过者,方能进入隐名预评审(以下简称盲审)程序。

8.盲审与评阅:学位论文由学院、学科委员会组织质量审查。质量审查通过后,送专家评阅。博士学位论文均须参加校级隐名评阅(简称盲审)。每名研究生答辩前有两次盲审机会。盲审具体细则按照《同济大学生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施办法》执行。评阅组织及程序按照《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9.答辩:申请人满足口腔医学学科申请学位发表学术成果规定后,方可提出答辩申请,由学科委员会审查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答辩专家名单须经学位分委会主席或副主席审批。答辩组织及程序按照《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十、预警、分流与退出机制

1.对于在资格考试、论文选题或中期综合考核中成绩处于末位10%或首次未通过的学生,学院将通知其导师,并对学生给予黄灯预警。

2.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两门(含两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3.论文选题或中期综合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如为硕博连读(博士阶段)研究生,若所在学科专业委员会认为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可以提出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经研究生院同意后可以分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

4.学制内未通过中期综合考核的博士生,予以退学处理。

十一、毕结业申请

学习年限届满前,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退学的形式之一结束学业,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十二、说明和备注

1.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入学后前2个学期,必修环节中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同济高等讲堂必须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综合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中期综合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12个月。

3.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博士生应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校级8次+院级8次)的纳入同济高等讲堂管理的学术讲座。

4.补修课:博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均需对其攻读博士之前所修专业课程进行检查,针对缺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课程补修计划。补修课不记学分。

十三、课程设置列表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分组

备注

公共必修课

SFS8101

1090122

学术英语写作III

2.0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 学分=2.0

第一外国语(英语)二选一

SFS8102

1090123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III

2.0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二选一

SFS8103

1090124

第一外国语(德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5

1090126

第一外国语(日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7

1090128

第一外国语(俄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8

1090129

第一外国语(法语)

2.0

32

春秋季


ISC8001

1300001

第一外国语(汉语)

2.0

32

春秋季

国际生必修

CMA8001

1260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32

春秋季

政治课 学分≥2.0


ISC7002

20000390001

中国概况(英)Ⅰ

1.5

32

秋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ISC7003

20000390002

中国概况(英)Ⅱ

1.5

32

春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ISC7001

2900006

中国概况

3.0

48

春秋季

仅限中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公共选修课

EIE6475

20002440007

人工智能导论

2.0

32

春秋季


公共平台线上课程

MED6110

20002550011

心理健康与心身医学

1.0

16

春季


公共平台线上课程

MED6205

20002550015

皮肤健康与美容

3.0

48

春秋季


公共平台线上课程

CLT7009

2160174

生物信息学应用

2.0

32

秋季


线上精品课程

CLT7401

20002880002

表观遗传学进展

2.0

32

秋季


线上精品课程

MED6002

2110008

实验动物学

2.0

32

春季


线上精品课程

DPE6002

20002930001

体育与健康教育

2.0

32

春秋季



DPE6001

2900001

健身

1.0

36

春秋季



ESD6209

290022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大学建设导论

2.0

32

秋季


绿色化公共选修课

ESD6101

2900225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

2.0

32

春秋季


绿色化公共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CTO8003

1114012

口腔种植学进展

2.0

32

秋季

课程七选二 学分=4.0


CTO8001

1114013

口腔分子生物学

2.0

32

秋季


CTO8002

1114023

口腔颌面外科学进展

2.0

32

秋季


CTO8005

1114024

口腔修复学研究

2.0

32

秋季


CTO8006

1114025

牙体牙髓病治疗学及其生物学基础

2.0

32

春季


CTO8007

1114026

临床牙周病学

2.0

32

春季


CTO8004

1114027

口腔正畸治疗学

2.0

32

春季


专业选修课

IAS8003

10006520010

优化与博弈

3.0

48

秋季


数智化公共基础课

IAS8409

10006520014

人工智能伦理和法治

2.0

32

秋季


数智化公共基础课

IAS8412

10006520019

智能设计导论

2.0

32

春季


数智化公共基础课

EIE8412

1080107

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

2.0

32

秋季


数智化公共基础课

MED8043

1110012

细胞培养与组织化学技术

2.0

32

秋季


线上精品课程

MED8030

1110083

高级医学分子生物学

3.0

48

秋季


线上精品课程

必修环节

GST8005

10000140003

国际学术交流

1.0

16

春秋季



GST8001

1900001

选题

1.0

16

春秋季



GST8002

1900008

中期综合考核

3.0

48

春秋季



GST8006

1900010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

1.0

16

春秋季



ESE7001

200020200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0

32

春秋季



GST7001

2900012

同济高等讲堂

2.0

32

春秋季





Copyright 2018 by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中路399号

当前共有 人访问